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1012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17600064724
首页 > 行业资讯 > 养老迎来新政策!今年起养老体系将迎来三个指标,居家养老有福了

养老迎来新政策!今年起养老体系将迎来三个指标,居家养老有福了

2025-07-08 19:34      点击量:1134  评论(0人参与)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再迎重大变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居家社区养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引人注目的是,文件明确提出今年起将重点关注三大核心指标,这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图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5亿,占总人口的20.3%,65岁以上人口达2.05亿,占比14.6%。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2%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远高于选择机构养老的4.5%和社区养老的4.3%。居家养老已成为中国老年人的主流选择,而新政策正是对这一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此次政策创新的核心是三大指标,分别针对养老服务覆盖率、质量和可及性。

第一个指标聚焦"覆盖率"。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区域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这一指标意味着养老服务的"毛细血管"将延伸至城乡基层,实现养老服务的广覆盖。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街道10,864个,乡镇21,391个,但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仅有19,283个,覆盖率约为60%。新标准的设定,意味着未来一年内需要新建至少13,000个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这对于提升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指标关注"质量标准"。新政策明确规定,各地养老服务质量将实行统一评价体系,包括服务人员资质、服务内容规范、设施配备标准等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策首次提出建立养老服务"红黑榜"制度,对服务质量优异的机构予以表彰,对问题频发的机构进行曝光。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满意度为78.3%,较2020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但仍有21.7%的老年人和家属对服务不满意。主要问题集中在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服务标准不统一、收费不透明等方面。新政策的实施有望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第三个指标着眼于"可及性"。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区域30分钟养老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5%以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的养老服务,大大降低了居家养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目前我国15分钟养老服务圈覆盖率差异巨大。国家发改委2024年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覆盖率已超过85%,但中西部部分省份覆盖率仅为40%-60%。新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养老服务的区域差距。针对居家养老,此次政策有五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是医养结合更加深入。政策明确,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慢病管理、上门医疗等服务。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这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而言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12,67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医养结合服务,但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8%,与庞大的老年人口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政策将大幅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

第二是智慧养老全面推进。政策要求各地加快"互联网+养老"平台建设,推广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适老化产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次提出到2025年底,所有城市社区实现养老服务线上预约、线下配送的"一键式"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达到3,872亿元,同比增长21.3%。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养老将极大提升居家养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第三是居家适老化改造全覆盖。政策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城乡低保、低收入、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对于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各地政府提供不低于总费用30%的补贴。这意味着更多老年人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实现居家养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1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但这仅占有需求家庭的52%。新政策的实施将加快适老化改造进程,大幅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第四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加速。政策要求各地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鼓励高校开设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次提出建立"养老服务储备人才库",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教师等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有82.3万人,而按照国际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万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新政策的实施有望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

第五是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明确,各级财政加大对居家养老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政策创新性地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收费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这将大大减轻家庭养老经济负担。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级财政用于养老服务的支出达到2,483亿元,同比增长15.7%。随着支持力度的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负担性将显著提升。

从国际经验看,居家养老是全球趋势。日本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护理保险制度",重点支持居家养老;荷兰推行"就地老龄化"政策,90%的老年人在家中安度晚年;美国通过"老年人法案"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支持。我国此次政策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进入新阶段。

从技术层面看,居家养老服务正迎来创新浪潮。2024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数据显示,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73亿元,智能家居适老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642亿元,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市场规模达到418亿元。这些智能化产品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居家养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

从经济层面看,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潜力巨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4)》预测,到2030年,中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其中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9.8万亿元。政策的支持将加速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从社会层面看,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结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82.7%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住在同一城市,56.3%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住在同一社区。居家养老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又符合中国"孝"文化的传统,有助于维系家庭和谐。

图片

从财政层面看,居家养老比机构养老更具成本效益。民政部测算,一位老人在养老机构的年均成本为7.2-12万元,而居家养老服务的年均成本为3.6-6万元。在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是更为经济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已经开始积极响应新政策。上海率先推出"长者照护之家",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北京实施"喘息服务",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替代照护;成都创新"养老顾问"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养老规划。这些地方创新经验,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针对新政策,各类养老服务主体也在积极布局。国有企业加速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推出适老化改造整体解决方案;民营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如泰康之家推出"养老管家"服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如各地老年协会组织"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